当前位置:首页 >新闻动态 >徐红英医生,郁热的中医诊治
VIP2年
更新时间: 2024-05-14
郁热的中医诊治
所谓郁热,即是各种原因导致的气机郁滞不通、久而化热的病症。分析郁热的成因,我有如下几点认识:
其一,从临床来看,中老年人**容易产生郁热,分析其原因,中老年人往往比年轻人更怕冷,衣物穿得厚,透气性较差,造成体内热量难以散发。
其二,从临床来看,不少人有冬季进补的习惯,盲目食用很多大热大补之品,容易造成热气内郁,发为郁热。
其三,一般来说,春天**容易出现一些郁热病症。四时各与五行相应,春则应于木,木主升发。进入春天,人体阳气开始升发,若升发不畅,就容易造成郁热。而且这种郁热往往是自内而外的,容易引起一系列脏腑郁热的症状。
其四,郁热多与气滞相关,或者说,气滞是造成郁热的前提。从临床来观察,在诸多内伤杂病中,气机郁滞首当其因。朱丹溪谓:“气血冲和,万病不生,一有怫郁,诸病生焉,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。”
而“郁”者,又先责于肝胆。肝主疏泄,喜条达而恶抑郁。且肝主谋虑,胆主决断,人的精神情感、思维决策多受其左右,故肝胆之气多郁滞。肝为将军之官,体阴而用阳,其性急而动,若郁滞日久必从火化,耗血劫阴,而见口中干苦、心烦易怒、失眠多梦、头痛眩晕等郁火内炽、肝阳上亢之候。而肝胆郁滞,失于疏泄,必影响脾胃的纳运功能,脾胃纳运失健,升降失宜,寒湿内生,阻遏气机而胀、满、呕、痛、泄诸症丛生,**终出现肝胆郁热、脾胃虚寒,寒热交杂并存之势。
郁热积聚于不同脏腑会有不同的症状。比如,郁于肺部可见咳喘、咽喉干痛、口干舌燥等;郁于心脏可见口腔溃疡、心烦失眠、心律不齐等等。
五脏六腑各有郁热,各有不同表现:
其一,心脏郁热。一般长期失眠者容易产生心脏郁热。表现为心胸烦热、夜不成眠、面赤口干、大便干结或口舌生疮。可用清心汤。或取清心丸、猴枣散口服。
其二,肝脏郁热。多因情志不遂,肝郁化火,或热邪内犯等引起。表现为头痛、眩晕、口干口苦、心烦易怒、两肋胀痛、耳鸣耳聋等。可用清肝泻火汤,或化肝煎。或取泻肝丸、丹栀丸口服。
其三,脾脏郁热。多因感受湿热外邪,或过食肥甘酒肉,酿湿生热所致。表现为腹部痞闷、食欲不振、恶心欲吐、肢体困重。可用健脾汤,或半夏泻心汤。或取健脾丸、正胃丸口服。
其四,肺脏郁热。多因温热之邪从口鼻而入,或风寒入里化热。内壅于肺所致。表现为咳嗽、痰稠色黄、气喘息促,甚至胸痛、哮喘。方用清肺汤。或取鱼腥草合剂、蛇胆液口服。
其五,肾脏郁热。是指肾脏气血亏虚而不畅,郁而化热之症,可表现为腰酸腰痛、形体消瘦、潮热盗汗、五心烦热等。方用知柏地黄汤,或引火汤。或取知柏地黄丸、杞菊丸口服。
其六,大肠郁热。多因外感湿热之邪,或饮食不节等引发,表现为腹痛、大便不爽快或泄泻,色黄而臭。可用正胃汤,或清中汤。或取正胃丸、正气丸口服。
其七,小肠郁热。多由心热下移小肠所致。表现为心烦口渴、小便赤涩,尿道灼痛等。方用消淋汤,导赤散。或取五淋丸、化毒丸口服。
再者,从六经来看,郁热可造成不同病症,可对证选择经方治疗。
比如,郁热在于少阳者,可见柴胡证之“口苦咽干”以及“血虚下厥,孤阳上出,故头汗出……小柴胡汤主之”的证候。
郁热在气分者,可见栀子豉汤证、栀子檗皮汤证,“心中懊憹”“心中结痛”“烦热胸中窒”等。
郁热而至“瘀热在里”者,可见大陷胸汤。“心中懊憹,阳气内陷,心下因硬,则为结胸,大陷胸汤主之。”
若郁热导致发黄,则为茵陈蒿汤证。“若不结胸,但头汗出,余处无汗,剂颈而还,小便不利,身必发黄”,“发热汗出者,此为热越,不能发黄也。但头汗出,身无汗,剂颈而还,小便不利,渴引水浆者,此为瘀热在里,身必发黄,茵陈蒿汤主之”。
徐红英
上海中医学院主治医师
中医学会理事
多次参加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疼痛康复专业**会常务
中国中医药学会针刀医学分会常务
中医疼痛学会
中医药研究促进会针刀专业**会学术研讨会
攻克杂,难,技术对中医诊疗,疼痛治疗,针灸医治等。不断探索中西医治疗方法,有效的缩短了病人的术后恢复时间,减轻术后痛苦,曾被评为医院的“**医师”结合从事临床工作数十年,善用中医经典,博众家之长,形成了独特的医学理论与诊疗特色。
擅用经方与时方相结合治疗各种疑难杂症,在临症中,辩证精微,针药结合,疗效颇佳,借鉴古书籍,形成了“以脉行针”的独特针灸理论,具有取穴少,见效快,远期疗效好,病程短的优点。
中医全科医生是以中医整体观和辨证施治理论为指导,熟练掌握中西医实用诊疗技术,具有预防、诊疗、养生、康复等全面的医疗技能,具有为“常人”、各科病人和城镇社区进行连续性、综合性、指导**能力的高级的复合型、实用型专门人才。中医医生运用望、闻、问、切等对病人辩证审因,推断病机,确定病证,为预防、治疗**提供判断依据;运用中药方剂对病人进行整体治疗,或结合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综合治疗;指导正常人群或病人通过精神修养、应时锻炼、调配饮食等方法,调整人体心理及生理状态,增强体质,使**在未发生或复发、加重前得以防止或控制。